资源娱乐
首 页
购买会员
联系网站
会员中心
第四章 六朝佛教文化的遗迹

第四章 六朝佛教文化的遗迹

东汉在黄巾起义中灭亡后,代之而起的是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这段群雄逐鹿的历史是如此富于传奇色彩,以致于后人还根据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情节,附会出不少三国的遗迹。

三国古迹很多,其中最脍炙人口的自然是赤壁和武侯祠。

赤壁

有真假之分。真赤壁在湖北蒲圻〔qi 奇〕县西北36公里的长江南岸,这里就是当初赤壁大战的古战场。公元208年,曹操统一黄河流域后,又夺取了荆州。这时与曹操对抗的只有江东的孙权以及原在荆州的刘备。曹操号称有80万大军,但北方士兵不习水战,荆州降兵又军心不稳。孙权的辅臣鲁肃向孙权建议和刘备联合,刘备用鲁肃的计策,进驻鄂县的樊口。曹操准备率军从江陵顺江东下。诸葛亮到柴桑去见孙权,共谋合力抗曹。孙权在鲁肃和周瑜的坚决支持下,发三万精兵,交周瑜前往樊口,与曹操在赤壁相遇。当时曹操军中已有疫病,初战不利,暂驻江北。周瑜在南岸,采用部将黄盖的火攻计,用10艘装满引火物的战船,假装投降,乘着刮得正急的东南风直奔曹营,烧尽了连在一起的曹操战船,火势一直蔓延到岸上,曹操只得引兵逃走。刘备周瑜水陆并进,一直追到南郡,迫使曹操北归。这一仗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现赤壁山已辟为游览地,山上有拜风台、凤雏庵等,都是根据《三国演义》添造的。假赤壁有好几处,名声最大的是东坡赤壁。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在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被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县)时,见到长江北岸的赤鼻矶,当时传说是赤壁遗址,产生了怀古的感慨,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著名作品。《前赤壁赋》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描写秋夜泛舟大江的美景,抒发宇宙无穷、人生短暂的慨叹,谈论自然界万事万物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文章诗情画意与哲理融为一体,形成了优美高朗的意境。《后赤壁赋》写冬夜在赤壁江岸踏月的情景,刻画景物字字如画,境界幽奇萧瑟,与前篇各异其趣。《赤壁怀古》是一首词: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guan 关〕 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lei 累〕江月。

这首词赞美周瑜的英俊雄姿以及江山的壮丽雄伟,在追怀古人功业的同时,流露了自己政治失意的苦闷。但词境极其阔大,气势奔腾豪放,历来被誉为赤壁怀古的绝唱。所以这里虽是假赤壁,同样吸引了后代无数游人来此题咏。清康熙年间,为与真赤壁相区别,在此重修纪念楼亭,定名为东坡赤壁。

武侯祠

是为纪念诸葛亮而修的祠庙。三国中尽人皆知的人物是诸葛亮。他原来隐居隆中,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后,他为刘备定下了东与孙权联盟,西取荆州、四川,等待时机再北图中原的方针大计,并帮助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刘备病死后,他辅助后主刘禅,进军云南,改善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又六出祁山,与曹魏争夺关陇地区,最后因操劳过度,病死在军中。诸葛亮死后,四川纪念他的祠庙很多,其中成都市的武侯祠最负盛名。祠堂占地37000平方米,是西晋末年十六国时成国的李雄兴建的。现存殿堂为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时重建。祠堂前半部分是纪念刘备的昭烈庙,旁有刘备和甘夫人、吴夫人的合葬墓,叫做惠陵。昭烈庙后是诸葛亮殿,称静远堂。殿内三龛奉祀诸葛亮及其子诸葛瞻、孙诸葛尚的贴金彩塑坐像。诸葛亮端坐正中,手执羽扇,面容安详。祠内遍植古柏,高大茂密,象征着诸葛亮忠正的品格和不朽的功业。

白帝城

刘备托孤的白帝城,在四川奉节县城东四公里长江北岸。公元219年,关羽被东吴杀害,公元221年,张飞遭部下暗杀。刘备为替关羽报仇,亲率大军攻吴,从巫峡建平到夷陵界,结800里连营。遭东吴大将陆逊火攻,蜀军大败,刘备逃入白帝城。次年病重,命诸葛亮辅佐太子,不久去世。白帝山上现有白帝庙,原为西汉末公孙述所建的祠,清代改为寺。明良殿内塑有刘备、诸葛亮等人的像。据苏轼《东坡志林》说:诸葛亮还在白帝城附近的平沙上造八阵图。这是一种作战的阵法,大约有百余丈,垒石八行。从山上俯视,有64个位次。近看则都是卵石,不可辨识。据记载,诸葛亮八阵图遗迹有三处:一处即白帝平沙上,今奉节县南江边;一处在陕西沔县(今勉县)东南诸葛亮墓东;一处在四川新都县北30里弥牟镇。弥牟镇的八阵图遗址至今尚有五磴半石垒。

张桓侯庙

张飞死后,刘备追谥他为桓侯。张桓侯庙在四川云阳县城外濒长江南岸的飞凤山麓。这里依山临江,环境清幽。传说张飞的部下张达、范强在阆中暗杀了张飞后,带着他的头颅东奔,到云阳时将张飞头抛入长江。被渔人捞到,埋在江边,有“身在阆中,头在云阳”之说。所以后人立祠纪念。相传唐代以前已有此祠,清同治年毁于水灾。现存庙宇多为洪水后修建。庙内建筑宏丽,气势巍峨。有结义楼、望云轩、大殿、助风阁、杜鹃亭等主要建筑。庙内存有许多碑刻,其中有岳飞草书的诸葛亮前后《出师表》、苏轼墨迹前后《赤壁赋》等。庙前江中有一块龙脊石,是长江中上游一处著名的枯水位历史水文题刻遗迹。冬春枯水部分露出水面,像龙脊一样。石梁东西长约200米,宽约10米。石上能看到的题刻有从北宋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以来的游人、诗人石刻题记170多段,其中在平均枯水位以下者68段,由此可以看出长江历史上水位变化的情况。张飞庙杜鹃亭后的石壁上,有公元1870年摩崖石刻“大清同治庚午洪水至此”十字,提供了同治年洪水水位的珍贵资料。

荆州古城

荆州古城即江陵古城,汉代始建。相传三国时关羽在旧城边筑起新城。东晋时桓温镇守荆州时,把旧城和新城合为一城,以后屡经毁废和修复。现在的城墙是清初重建的,一直保存完好。全城周长大约10公里,城墙下用条石砌基,以大城砖砌外壳,内填黄土夯实。有六座城门,三座藏兵洞,24座敌楼炮台。城墙外环绕深三米以上、宽五至十米的城壕。城墙东南角有一座著名的“仲宣楼”。仲宣是东汉末年文人王粲的字。董卓死后,其部将在长安作乱,王粲为避乱,南下荆州依附刘表,不被重用,便登上此楼,观望周围景色,写了一篇《登楼赋》,抒写自己怀才不遇、思归故土的心情。王粲后来成为曹操的幕僚,他在文学上的成就较高,被称为“建安七子”之冠。建安七子是汉献帝建安年间的七个著名文人,其中六个都在曹操幕中。他们和曹操父子一起开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局面。王粲登楼的故事在元代还被改编成剧本上演。

西晋统一三国之后不久,即在北方少数民族的混战中灭亡。此后北方经历五胡十六国、北魏、东西魏、北齐北周等朝代更替,南方经过东晋、宋、齐、梁、陈的变迁,基本上处于分裂动乱的状态。战火烧毁了无数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唯有佛教文化借助部分石窟和寺塔传留至今。

佛教何时传入中国,众说纷纭,很难确定。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派遣使者去西域求佛法,归来后在洛阳城西造白马寺藏经,是我国一向公认的佛教传入中国的开始。

白马寺

建于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我国第一座佛寺,有“中国第一古刹”之称。据记载,汉明帝梦见金人头顶放射白光,在殿内飞行,问大臣傅毅是什么原因,傅毅说西方有神名佛,样子就是这样。于是汉明帝就派人到西域求佛法,到月氏〔zhi 支〕国,遇见迦叶摩腾和竺法兰这两个高僧。二人受汉使邀请,带经42章,用白马驮回洛阳。明帝在西门外造精舍迎接,这就是白马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住在这里翻译佛经。现在的白马寺是明嘉靖时重修的,仅存四座大殿,山门东西两侧有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二僧墓。后院毗〔pi 皮〕卢阁内的断文碑,刻有白马寺的历史,是寺内重要古迹,所传唐经幢〔chuang 床〕、元碑刻都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白马寺正门有一对青石圆雕的白马,是宋代所雕。

魏晋南北朝时,佛教传播十分迅速。南北朝帝王都崇信佛教,并大造寺庙佛像。南朝多用金属造像,遗迹很少。北朝多用石刻,不易损坏,所以这一时期的古迹主要集中在北方。北魏时崇佛达到极盛,继十六国的前秦、后秦开凿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之后,北魏又在首都平城(今大同市)开凿云冈石窟,迁都洛阳后开凿龙门石窟。洛阳寺院达1000多所,整个北方寺院有三万多所。寺院后来都被烧毁,但云冈、龙门石窟、北岳悬空寺、嵩岳寺塔等则历经修缮,依然完好,成为北朝文化最重要的见证。

云冈石窟

在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北崖,东西绵延一公里,现存主要洞窟53个,大小造像51000多尊。开凿时代在北魏文成帝和平年间(公元460—465年)到孝文帝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之前。开始是由一个著名的高僧昙曜〔yao要〕主持,在武周塞开凿了五所石窟,这就是著名的“昙曜五窟”。其他石窟也大多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所以这一规模宏大的石窟群主要代表北魏前期的雕塑成就。

云冈的石雕技艺继承和发展了秦汉的艺术传统,又吸取了古印度佛教艺术的精华。佛像的形状一般是唇薄、鼻高、目长、脸颊丰满,肩膀宽阔,据说是模拟北魏开国诸帝的面貌雕塑的。昙曜五窟的五尊大像高大雄伟,神情可畏,显出举世独尊的气概。其中有一尊露天大佛,大耳垂肩,两肩齐挺,端坐窟前,是云冈石窟的代表作。大佛像以外,其余众佛及菩萨弟子的雕像按品级决定大小分列两厢,周围再配上飞天和许多矮小的力士。云冈洞窟的形制较复杂,有不少仿木构建筑的雕饰、佛龛、宝塔、门柱等,为其他石窟所罕见。有的窟里有中心塔柱,第六窟内的塔柱及窟内三壁雕刻富丽精美,技法熟练,是云冈石窟中艺术价值最高的一个洞窟。

龙门石窟

在洛阳南25里的伊阙,是我国石雕艺术的最大宝库。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第二年,比丘慧成开始在龙门山开凿古阳洞,此后东西魏、北齐、北周、隋代都在前代未完成的洞窟中雕刻。唐高宗武则天时,这里再度成为贵族皇室造像的中心,盛唐以后才沉寂下来。现在保存的窟龛,据统计有2137个。

龙门石窟的形制比较单一,题材内容简明集中,大都突出主像。北朝雕造的洞窟最著名的有古阳洞、宾阳三洞、莲花洞、药方洞等。古阳洞开凿最早,窟中内容丰富,刻有不少佛教故事,龛上图案装饰多姿多彩。造像题记的书法古朴,著名的“龙门二十品”是楷书体系中魏碑的珍品,有19品都在这座洞里。宾阳三洞以中洞费工最多,全窟雕刻完整,富丽堂皇,南北两壁菩萨含睇若笑,姿势优美。11座圆雕大像雄健朴实,衣纹折叠规整稠密。洞内壁两侧有四层大型浮雕,其中《帝后礼佛图》最佳,可惜已被盗往国外。莲花洞顶刻有一朵大莲花,旁边的高浮雕大型飞天,婀娜多姿,优雅传神。洞中佛龛的构图和纹饰都很精美。药方洞主要是北齐所凿,洞口两侧刻着治疗疟疾、心疼、瘟疫等140多种疾病的药方,是唐初作品。与云冈石窟相比,龙门北朝时期的石雕写实能力大大加强,它上承云冈浑朴洗练的特点,下启唐代造像丰满圆润和愈益写实的作风。佛像的衣饰由偏袒右肩和通肩式变成了汉化的褒衣博带式,外貌以面相清瘦刻削和表情睿智为特征,体现了士大夫的审美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