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娱乐
首 页
购买会员
联系网站
会员中心
第二节 墨的发展

历史上“易墨”与“潞墨”可以并称。但“潞墨”到了明末,据地方志所记,“久已不传”。“易墨”工艺后来南移,发展成为众墨之首的“徽墨”。“潞墨”不知何日重光!

唐代制墨业一直繁荣,直到唐末仍有许多制墨名家,制墨技术也在改进。《墨史》上记载:“王君德者唐末人”,所制之墨“或有得者,是为家宝也”。说明他制的墨是多么受人欢迎。在制墨方法上,他“捣胶用石臼,捣三二千杵”。在所配药剂上也有革新。“其药用酢〔cu醋的本字〕、石榴皮、水牛角屑、胆矾三物,又法用梣木皮、皂角、胆矾、马鞭草四物。”

再有,唐墨在形制及用途方面也有发展。宋代何薳〔wei伟〕的《墨记》(即《春渚〔zhu主〕纪闻·墨说附》)上说:“近于内省任道源家,见数种古墨,皆生平未见,多出御府所赐,其家高者有唐高宗时镇库墨一笏,重二斤许,质坚如玉石,铭曰‘永徽二年镇库墨’,而不著墨工名氏。”这说明在唐代有一种特型墨,为皇家“御府”用来镇库压祟,墨体较大,也较重。另在《墨史》中也有一条相似的记载:“宋……米芾〔fu 扶〕游京师于相国寺,……见阳冰供御墨一巨铤,其制如碑,高逾尺而厚二寸……有篆款曰:‘文华阁’……篆六字曰‘翠霞’,曰‘臣李阳冰’。左行书大历二年二月造。”这段文字说,宋代书法家米芾,一次在京师有名的大相国寺内,见有“巨铤”“御墨”,“高逾尺而厚二寸”。这种“其制如碑”的巨墨,是唐代书法家李阳冰供奉给宫内“文华阁”的供墨,李擅长篆书,写有“翠霞”二字,看来是供奉给宫内,作为文房的文玩清供。

从以上记载,我们知道,墨在唐末,已不仅用来书写,也有用于镇物,甚至作为清供雅物,说明墨已开始具有更多的功能与用途。

唐墨实物出土与传世的极少。1972年在新疆自治区吐鲁番地区,发现有唐代“松心真”椭圆形墨。1978年在安徽省祁门县的一座宋墓中,出土了一段唐代松烟墨,长8.3厘米,宽2.7厘米,重18.2克。再有,在日本奈良正仓院,藏有唐墨,正面印字为“华烟飞龙凤皇极贞家墨”,背面朱书“开元四年丙辰秋作贞□□□□”。

唐墨之精良,我们从存世的唐人墨迹,如敦煌藏经洞所发现的不少唐人书写的经卷,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所写的《告身帖》、《祭侄稿》,唐代书法家孙过庭的《书谱》,以及唐代诗人杜牧所写的《张好好诗并序》等名帖中就可看出。再有,唐人也勾摹了一些前代人的墨迹,如唐代书法家冯承素等人所摹的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从中也可看出唐墨的情况。这些墨迹,虽时逾千年,看上去仍点划清晰,墨色如新,浓淡枯湿之处,几无走失之痕。犹如方才写罢、墨迹未干的样子。

唐代诗歌兴盛,其中有许多赞墨的诗句。除上面已介绍过的一些外,又如诗僧齐己,有诗颂墨:“珍我岁寒烟,携来路几千。只应真典诰,销得苦磨研。正色浮端砚,精光动蜀笺。因君强濡染,舍此即忘筌。”又如诗人高适诗曰:“起草征调墨,焚香即宴娱。”等等。唐墨书唐诗,唐诗赞唐墨,各在诗史、墨史上,留下生辉的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