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真文石刻。主要有摩崖石刻和碑刻等,中国现存者有吉林省的海龙县《海龙女真国书摩崖》、扶余县《大金得胜陀颂碑》、舒兰县《昭通大将军同知雄州节度使墓碑》,河南省开封《女真进士题名碑》、《奥屯良弼诗碑》(相传发现于山东蓬莱县,故古称《山东蓬莱刻石》)、《奥屯良弼饯饮碑》等。此外在朝鲜还保存有数件。
元代蒙文碑刻。包括蒙古畏兀儿字碑和八思巴蒙古字碑。畏兀儿字碑刻,现存者计有昆明筇竹寺《云南王藏经碑》(碑阴刻有云南王阿鲁的蒙古语令旨),内蒙翁牛特旗《张氏先茔碑》、《竹温台碑》,甘肃武威《西宁王忻都公神道碑》,山西济源《紫微宫碑》及“皇后懿旨”文末之蒙古畏兀儿字“令文”等。八思巴古字碑刻,已发现者约有20余件,分布在陕西周至、韩城,甘肃泾川,山西太原,河南安阳、许昌、浚县,河北易县,山东邹县等地的元代寺观。内容多为皇帝圣旨、皇后懿旨、皇子诸王令旨或帝师法旨。所述主要为保护佛寺道观产业及减免僧道赋税差役诸事。这两种碑刻都是研究元代历史、制度、宗教、寺观的重要资料。元代白话碑,是元代以八思巴蒙古字书写的官方文书,用汉语白话直译为汉文后,所刻诸碑石的通称。其内容十分丰富,尤其对研究元代专名译语有特殊价值。冯承钧编的《元代白话碑》、蔡美彪编的《元代白话碑集录》等可资参考。
除上述刻字碑外,还有只竖碑、不刻字的“无字碑”,如《泰山无字碑》、《乾陵无字碑》、《十三陵无字碑》等。《泰山无字碑》根据司马迁《史记》记载为汉武帝于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登泰山时所立。碑高六米,宽1.2米,顶上有石覆盖,石的颜色黄白,因无字,故名无字碑(也有人称为石表)。《乾陵无字碑》,建于7世纪末期或8世纪初,以一块完整的巨石雕成,通高7.53米,宽2.1米,厚4.12米,总重量达100吨。碑首有九条螭龙盘绕。碑侧各有升龙图一幅,升龙长1.49米,宽1.19米。碑座阳面的线刻画的是一幅狮马图。图长2.14米,宽0.66米。狮马图之马屈蹄俯首,悠然就食,雄狮昂首怒目,威严挺立。该碑碑身高大,雕刻精细,不愧为历代无字碑之冠。关于立碑不刻字的原因,向来众说纷纭,以《乾陵无字碑》为例,就有三种说法,一说武则天曾经留有遗言:“己之功过,留后人评”,所以只竖碑不刻字;一说武则天“德高望重,无法可书”;一说这是唐中宗李显为自己立的碑等等。
前述各类碑,内容虽异,但一般都是为人而立的。树碑的基本用意,是表示人们的哀思和怀念。因此,可以说,碑是人们心中永存的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