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唯物主义的产生标志着新形态的唯物主义哲学的产生,它完成了唯物主义“哲学空间”的坐标转换。考察一个哲学是否具有独立的形态,从根本上是看其是否确立了一个新的“哲学空间”,如果确立了“哲学空间”,又为其他哲学所不能取代,这也就是确立了一个具有自身独立性的哲学体系。而“哲学空间”则是由考察问题的坐标系统、出发点范畴和体系的建构原则三者构成的。我们现在用这一观点来分析实践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差异点。
首先,旧唯物主义从“客体坐标”来考察世界,实践唯物主义从“主体坐标”来考察对象,它完成了“哲学空间”由“客体坐标”到“主体坐标”的转换,为人类提供了一个考察世界和人的发展的新坐标系统。
实践唯物主义的根本特点,在于考察问题的坐标转换,这在马克思对哲学史和唯物主义发展史的理解中鲜明地体现出来。马克思用“纯粹的唯物主义”、“直观的唯物主义”来指称旧唯物主义。纯粹的唯物主义就是“客体的唯物主义”,它包括费尔巴哈人本唯物主义以前的所有唯物主义,这种唯物主义的特点是只从客体方面来理解对象,它的要害是“敌视人”,把人与自然等同起来。直观的唯物主义是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
“直观的唯物主义”具有两重性:一方面,直观唯物主义从“物的尺度”进到“人的尺度”,从而高于旧唯物主义;另一方面,直观唯物主义不是把人理解为感性活动,而是停留在抽象的人上,又与旧唯物主义没有区分开来。马克思则把人类发展原则贯彻于唯物主义发展史中,要求从实践、从主体方面来把握“对象、现实、感性”,这就完成了“哲学空间”的坐标转换,形成了新的主体的坐标系统,这也是实践唯物主义不同于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原因。
其次,旧唯物主义把“物质”作为整个哲学的出发点范畴,实践唯物主义则把“实践”作为整个哲学的出发点范畴,它完成了“哲学空间”出发点范畴的转换,从而为人类提供了一个新的哲学体系。
旧唯物主义把“物质”作为哲学的起点,认为世界、社会、人、思维是物质的展开,是其多样性的表现,而实践唯物主义则高扬人的主体原则,它并不否认人类产生之前的物质世界的先在性,但却把整个眼光关注于人的实践和实践的人,由此出发认识世界、社会、人和思维。
具体地说,实践范畴之所以是实践唯物主义的出发点,是因为:(1)社会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自我创造的,实践是社会的存在方式,社会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所以,必须从实践出发来考察社会;(2)人的主体地位和本质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因此,实践亦是人的本质、人之所以为这样的人的原因,所以,必须从实践出发来考察人和人的发展;(3)人对世界的理解和把握也不是抽象的、一般的,而是在实践中理解和把握的,实践展开到什么程度,人对世界的理解和把握也就到什么水平,所以,人对世界的理解是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并以实践作为把握“现实世界”的尺度;(4)思维本质上也是实践结构的内化和升华,思维本质上也是实践的;(5)社会、人类和现实世界的发展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实际地达到,离开实践,我们就谈不上发展、自由。所以,由实践范畴出发来把握“对象、现实、感性”,就形成了新的哲学体系。
最后,旧唯物主义把“物质”作为整个哲学的建构原则,而实践唯物主义则把“实践”作为自身哲学的建构原则,从而构建了“改变世界”的哲学,实现了哲学随时代实践发展而不断改变自身形式的体系转换。
旧唯物主义不仅以“物质”为整个哲学的起点,并且以“物质发展原则”建构起整个哲学体系,这种哲学归根到底是说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哲学。实践唯物主义则与此不同,它以“实践”为整个哲学的建构原则。这里包含二重含义:
一是实践贯彻了人对世界的改变性,它要求突出人类的主体性,它回答的是,世界应该对人是什么样的,如何使世界更加符合“人类本性”的发展,即如何安排周围世界,使世界符合人的要求,体现出人类的主体性。因此,实践唯物主义又是“改变世界”的哲学。
二是既然实践是整个哲学的建构原则,那么,也就要求哲学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改变自己的形式,使哲学实现开放性,而哲学的科学性是在开放性中实现的,无论是哲学的开放性还是哲学的科学性,归根结底都是实践性的体现和展开。
正是在以上两重含义上,我们说实践唯物主义又是高扬人类主体性的唯物主义,它体现的正是人类主体力量高度发展的现代精神,是现代新的实践格局和时代格局的体现。因此,我们现在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并不仅仅局限于“回到马克思”,本质上它是“回归”和“展开”的统一,是立足于现代实践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再认识的结果。
立足于现代实践格局基础之上的实践唯物主义,一方面把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作为既设前提包含于其中,另一方面又要适应现时代的要求,以现代的实践格局为现实基础,重新安排自己的范畴体系。马克思曾论及经济范畴和社会发展的关系,认为“把经济范畴按它们在历史上起决定作用的先后次序来排列是不行的,错误的。它们的次序倒是由它们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中的相互关系决定的,这种关系同表现出来的它们的自然次序或者符合历史发展的次序恰好相反”注117。哲学范畴的安排也是一样。按历史次序应该是自然界——人——社会——思维,但这种“安排是不行的,错误的”。哲学范畴的次序也应该由现代社会实践格局所决定。这就是实践唯物主义所坚持的本质精神。哲学总是以发展着的实践格局为自己的出发点,作为安排自身范畴和改变自己形式的依据。
马克思所创立的新唯物主义是把“人类世界”、“现存世界”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可以从八个方面来理解和深化实践唯物主义。
第一,出发点范畴——实践。
对出发点范畴理解的不同,是实践唯物主义与其他形态的唯物主义的根本分歧。其他形态的唯物主义都以抽象的“物质”(其实大多是指自然)为出发点范畴,实践这一能动的范畴或者不存在或者被曲解了。在原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实践被囿于认识论之中,作为与认识对应的范畴出现,实践的全部意义被缩小了;实践的“客观性”得到了充分强调,但实践更为重要的一方面,即主体性、批判性被忽视了,而对于马克思来说,更为重要的是实践的主体性、批判性,这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实践被停留于中介过程、手段过程,而实践本身作为总体性的范畴却被忽视了。上述三个缺点,使实践这一具有蓬勃生机的范畴失去了活力和生命力。
在实践唯物主义中,实践范畴获得了充分的解放,成为全部哲学的基础和出发点。实践之所以能够成为全部哲学的出发点,这是因为:(1)社会是实践的展开形式,社会是人类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存在方式,或者说它是人的实践和实践的人的存在形式,社会在本质上和形式上都是实践的;(2)现存世界和对象是在人们的实践中生成并被把握的,“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注118,人是通过实践来理解和把握对象世界,思维不应是相反的;(3)人本质上也是实践的,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人是“总体存在物”,“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注119;(4)思维本质上是人类实践结构的内化和升华,必须从实践运动的深层结构来考察思维,仅仅停留于“反映论”上是不够的;(5)人类自身的发展和解放,哲学本身的改革,也只有通过实践这唯一的途径才能切实地达到。
由此看来,实践唯物主义与其他唯物主义的分歧,确实是结构性的、本质上的分歧。
第二,坐标系统——主体。
人们所面对的世界,只存在着永恒的物质转换和相互作用过程,其间既有低级向高级、由平衡结构向耗散结构的发展过程,也有高级向低级的向下运动、“熵增加”的过程。人作为世界的一分子,本质上也属于这永恒的物质转换中的一个环节。实践唯物主义并不否认客体对人的制约性,但它又认为,“对象、现实、感性”又是主体实践活动的产物和结果,人的被决定性只是作为历史条件的制约因素出现在人的创造活动之中。实践唯物主义与一般唯物主义的区别就在于,它把人的主体地位突出出来,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坐标系统。这个坐标系统有四个特点:
一是形成了以人类为一方,世界、对象为另一方的新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人是主体,世界、对象是人的有用物。换言之,实践唯物主义不再从物质的自然运动角度来考察人与世界的关系,而从人类的实践活动来认识和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
二是人是以它的主体地位来把握和改变世界的。换言之,人类从自身的需要出发,充分发挥“理性的狡计”,使物按照主体需要的形式和方向运转起来,从而使世界满足人的需要和发展,实现人的主体性。
三是人是具有自我意识的、以人类需要和发展为目标的自组织、自反馈、自调节、自控制的活动系统,必须从这一点出发来考察一切问题,这是主体坐标系统的核心。马克思始终一贯地坚持着他的主体坐标系统的原则,并认为人与世界是这样一种关系,即人积极地活动,通过活动来取得一定的外界物,从而满足自己的需要(因而,他们是从生产开始的)。由于这一过程的重复,这些物能满足人们需要的这一属性,就铭记在他们的头脑中了。
四是满足自身需要的改变世界的主体活动不仅在思维中积淀下来,形成了如皮亚杰所揭示的认识发生的过程,而且通过社会的形式继承下来,从而形成了信息量急剧膨胀、形式越来越多样化的自组织的主体系统。
从主体坐标系统来考察客体和对象系统,客体本质上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属于“人的无机的身体”。换言之,人通过实践实现主体的对象性的存在,“通过自己的对象性关系,即通过自己同对象的关系而占有对象”注120。这里深刻地贯彻了主体性原则。可以说,离开了实践原则、主体性原则,离开了人类的自组织原则,也就丢弃了实践唯物主义的灵魂。
第三,世界——实践的要素和前提。
世界,又称物质、自然、对象、现实,它本身包含二重含义:一是“大世界”概念,指作为自然、社会、人之总和的宇宙;二是“小世界”概念,指与人对立的对象世界、环境,或与社会对立的“自然”。这里主要讨论“小世界”概念。但是,无论是对“大世界”还是对“小世界”的认识,实践唯物主义从来都反对抽象地来谈论“物质”、“自然”,认为人对“物质”、“自然”的把握总是以“实践”为中介的,“纯粹自然”对人来说是无意义、无价值的。“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那个自然界……对于费尔巴哈来说也是不存在的自然界。”注121这里所说的“无”、“不存在”,并不是说“纯粹自然”全属虚无,而是在对人的“意义”上来说,它是“不存在”的,因为人不可能没有“中介”而把握“纯粹自然”。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色情内容,一经发现,即作删除!
声明 :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站部分内容来源网友上传,
本站未必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速联系我们,一经确认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联系邮箱:songroc_s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