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种文学思潮的输入,都必须经受时代特征和民族文化心理的双重筛选。李金发醉心于西方象征主义,但时代大主题却使他抛不开浪漫的理想,更难改变的则是民族的审美心理结构。
“哭”与哀愁、呻吟是李金发惯有的抒情方式,“黑夜长久之痛哭”(《十七夜》),“衰老的裙裾发出哀吟”(《弃妇》),“远处的风唤起橡林之呻吟”(《迟我行道》),这些突破了传统和谐美的意象是李金发诗歌之于中国现代诗坛的一大贡献。但是,从更深的层面讲,它又依然存在着特有的民族心理积淀。比如从心理学上讲,能哭并非大悲,至少它还有痛苦的具体原因,还有哭这个较好的消解方式。真正大悲而绝望者,是不能明确痛苦的具体原因,也找不到发泄解脱的具体手段,如堕冥冥之中而四面受敌,欲呼不能,四喊不应,困顿之极,已无所谓眼泪。我们应该看到,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尤其是后期象征主义诗歌中就很少见到“哭”、“眼泪”这类哀哀怨怨的倾诉,那里多是一种灵魂被风干曝晒得吱吱有声的感觉,如波德莱尔“茫茫深渊上面,/摇我入睡。时而,又风平浪静,变成/我绝望的大镜”(波德莱尔《音乐》)。
在传统中国,社会提供给知识分子的自我实现之路是狭窄的,专制体制造就的依附性生存在中国知识分子那里形成了一种被历史学者称为“臣妾人格”的心理状态,委曲求全、内向柔弱的精神趋向应运而生。哭、哀愁、呻吟便是这种心理的自然流露。同样的忧伤痛苦,在李金发与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那里是有很大差异的。
比如,同是“借酒浇愁”,李金发是“我酒入愁肠,/旋复化为眼泪”(《黄昏》),痛苦之情需要在眼泪中流出,心境盼望重新稳定。而波德莱尔则是:“就在同样的谵妄之中……/逃往我梦想的乐园”(《情侣的酒》)。酒醉并不能够取消梦想的超越意识。
再如,李金发和魏尔伦都喜欢以琴抒怀。李金发的琴声象征着自我的理想,“奏到最高音的时候,/似乎预示人生的美满”。只是,有外来的强力要冲击它:“不相干的风,/踱过窗儿作响,/把我的琴声,/也震得不成音了!”而真正的悲剧却在于:“她们并不能了解呵”。在这里,悲剧被定义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中,也是人伦关系的隔膜造成了自我精神的不适,人伦关系的挤压导致了诗人呻吟似的幽怨:“我若走到原野上时,/琴声定是中止,或柔弱地继续着。”(《琴的哀》)而魏尔伦的琴声,与其说是一种明确的理想,毋宁说是一种无端的叹息,一种莫名的情绪:“一股无名的悲绪,浸透到我的心底。”(《秋歌》)更重要的是,魏尔伦明确宣布,自己的悲哀与人际关系无关:
泪水流得不合情理,
这颗心啊厌烦自己。
怎么?并没有人负心?
这悲哀说不出情理。
超越了个人的社会关系的压力,魏尔伦的痛苦来自他对生命与世界的更深的思考与关怀:“这是最沉重的痛苦,/当你不知它的缘故。/既没有爱,也没有恨,/我心中有这么多的痛苦!”
应当看到,李金发诗歌的许多哀怨都与个人的爱情体验有关。李金发的许多爱情诗都给人这样一个感觉,仿佛诗人在吃力地追逐着理想的对象,却多半是可望而不可即,我们的诗人疲于奔命,终于累倒在人生的中途:“我背负了祖宗之重负,裹足远走,/呵,简约之游行者,终倒睡路侧。”(《我背负了……》)疲惫感与柔弱感是一脉相承的。
于是,这样的诗人需要“手杖”:“呵,我之保护者,/神奇之朋友,/我们忘年地交了。”(《手杖》)
于是,这样的爱情充满了 “恋母情结”:“你压住我的手,像睡褥般温柔,我一切/管领与附属,全在你呼吸里”(《无题》);“我在远处望见你,沿途徘徊/如丧家之牲口”(《印象》);“我恨你如同/轭下的驽马,/无力把缰条撕破,/如同孩子怨母亲的苛刻”(《我对你的态度》),此时的李金发正生活在巴黎。
巴黎,作为西方现代文明的缩影,用巴尔扎克名著《高老头》中的概括来说,就是“一方面是最高雅的社会的新鲜可爱的面目,个个年轻,活泼,有诗意,有热情,四周又是美妙的艺术品和阔绰的排场;另一方面是溅满污泥的阴惨的画面,人物的脸上只有被情欲扫荡过的遗迹”。
一个青年,一个来自古老东方、具有摆脱不掉的传统心理的青年,面临一种反差巨大的生活:冲动与压抑,热烈与自卑,人性与兽性,现实渴望与心理重负……所有这些外在的吸引与内在的自我抗拒都令一个柔弱、疲惫的灵魂苦不堪言。这与郁达夫留日经历大约有些相似,不过郁达夫更多些“暴露癖”,甘愿无情地解剖自己,而李金发似乎更愿意自我掩饰一些。
我认为,李金发诗歌的佶屈聱牙可以从这里得到部分的解释:它来源于诗人对人生欲望的羞涩心理,欲言又惧,如履薄冰,战战兢兢,遮遮掩掩,诗人仿佛总在回避着某些切肤之痛。
不错,李金发是中国诗坛上少有的公开书写“死亡”、“黑暗”、“恐惧”等等深层心理的人,不过,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所有这些抒情大多只出现在一些抽象的概括性的描绘中,一旦进入具体的人生细节,特别是触及诗人的亲身体验之时,他的文字就变得闪闪烁烁起来。如《给Jeanne》,面对这位法国少女,诗人有些什么意念呢,是“同情的空泛,/与真实之不能期望么?/无造物的权威,/禁不住如夜萤一闪”。“同情的空泛”大约是现实,“真实”大约指“真实的感情”,接下去,应当是“我”无造物的权威,所以不能左右你,“夜萤”估计是暗示少女闪烁的眼睛。这是一种爱而不得所爱,但又不能克制内心欲念的复杂心理。内向的羞涩的诗人在这个时候是不会直抒胸臆的,他有意无意地采用了象征主义的暗示、省略。如果这种手法在诗中多一些,诗就会显得别别扭扭、晦涩难懂了。
“传统”在李金发这里主要不是指一种艺术的境界,而是他无法改变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理结构,一种与生俱来的人格气质。因为,虽然诗人表示他试图在中国古典与西方之间有所“沟通”和“调和”,然而,我们在其诗歌创作中读到的却不是更圆熟的古代艺术技巧与品质,而是一种源远流长的处世心态与人格模式。
中外艺术的沟通,对李金发而言还只不过是一种初步的想法。